石头的一生,有两次绽放光彩的机会: 一次是物质,由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,苍古而悠久; 另一次是艺术,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,清奇而当下。 前者属自然之功,后者乃文人之趣。 今天,我们要说的它,是常见于中式庭院里的太湖石造景艺术,多表现为假山作品。 对于太湖石,五代便有人开始赏玩,唐代特别盛行,宋代达到高峰。北宋末年,由“花石纲”引发了农民起义,当时运送的就是太湖石。 庭院中的太湖石代表着浓云,波浪形围墙象征着远方的云浪,二者结合,云海仙境、云浪涌动的意境就出来了。 一块自然界的普通石头,入室登堂,演变成为一个承载人文审美的艺术角色。 其原因并非地理矿产的稀有和物质元素的珍贵,而正是由于作为欣赏者的人,赋予这没有生命的石头有了人的灵魂与情感。 下面,就来细话这中式庭院里的匠心之“魂”——太湖石。 太湖石的来源 太湖石,又名窟窿石、假山石,是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水的溶蚀,在漫长的岁月里,逐步形成的。其形状各异,姿态万千,通灵剔透。 太湖石色泽以白石为多,少有青黑石、黄石,尤其黄色为稀,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、草坪、校园、庭院和旅游景点等地方,具